“从来没有想到,会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学生们见面。”教了三十年书的陈捷老师,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通过网络直播,给学生们讲课。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根据统一部署,上海大学以网上课堂的方式,接续进行冬季学期的课程。作为上大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陈捷老师也成为了众多“网络主播”的一员。
而与其他老师稍有不同的是,陈老师即将退休,他要在网络云课堂里,为学生们上完他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
人物名片:陈捷,1982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在日本近畿大学理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他从1982年起一直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研究。曾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科研成果多项;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访问学者,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近畿大学进修、多次赴韩国合作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
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生物医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机遇》是陈捷老师退休前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门课。作为年长的资深教师,陈老师坦言刚接到网课通知时是有些担心的,“主要还是不太熟悉网课的建设流程,担心课堂效果不好……但是给学生上好课肯定是最重要的。”
陈老师立刻投入到网上课程的准备中,他一边通过学院发放的网上教学指导手册和说明书进行学习,一边询问学院里的年轻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应设备。陈捷老师假期的住所里原先并没有安装宽带,为了更流畅地进行网上教学,他特意申请了宽带,在此之前,就用手机数据流量坚持备课。陈老师连续几天工作到深夜,为同学们上传了丰富的配套知识资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又反复演练zoom平台的使用,只为在课堂上能够给同学们更好的互动体验。
“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这是2017级本科生白钰鑫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白同学说:“上课的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课程展示,陈老师都会仔细聆听,肯定好的部分,也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课堂上,陈老师鼓励我们去寻找与防疫相关的医用材料,这让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感到所学专业是和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陈老师的细心和敬业,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我们对学习进度不再紧张焦虑。”
“名师”与“高徒”之间的相互成就
从教三十载,陈捷老师始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付出是应该的,完全是老师的职责。在他印象里有一位令他十分骄傲的学生,10多年前,那位学生前往韩国岭南大学攻读研究生,由于表现出色,岭南大学便提出要与上海大学化工系合作。恰好陈捷老师带过这位学生做毕业论文,于是对方学校主动邀请陈老师去访问,并逐渐与学院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交流机制,进而发展成为“上海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岭南大学”的三边合作机制。
至今,环化学院已有10多名学生通过岭南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了该校的研究生。所以陈捷老师常说:“‘名师’与‘高徒’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高徒’可以成就‘名师’,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学校成为‘名校’”。
不要害怕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日常工作中,陈捷老师还向青年教师和学生们传授许多学习经验和教学方法。在科研方面,陈老师认为最关键是需要花时间,尽管科研路很累,但取得成果的成就感同样令人向往。科研道路上不可能没有失败,他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们“不要害怕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希望大家能够在科研路上一直进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境廷说:“陈老师总是和学生亲切地交流,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届届学子,使我们以上大人的身份自信从容地迈向社会。”对待同事,陈捷老师同样热心相助、关心同事。环化学院张宝华老师说:“陈捷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尽心尽力。每次有事找他帮忙,他总是热情相助。”学院新进青年教师陈双强也谈到:“陈捷老师可以说是我这个刚刚步入教师岗位新手的领路人。他毫无保留地教给我教课、管理课堂纪律等非常细节的知识。陈老师还常常关心是否我上班路远、住宿是否方便等等生活细节,见微知著。我还想再和他多学几年、多向他学习教学、科研、生活、还有做人的道理!”
如今网络教学启动已有十多天,陈捷老师总觉得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还不够,他非常珍惜在云上课堂和同学们相处的时间,“希望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课,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影响。”
疫情阻隔了空间
但阻挡不了知识和热爱的延续
在这一特殊时期
陈捷老师以实际行动
践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展现了一位热爱教学的“园丁”的坚守
选送: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