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凝聚团队科研精神

创建时间:  2019-11-14  刘文婷    浏览次数:


张建华教授是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显示传感及创新应用。作为新型显示团队的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在智能显示传感和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先后带领团队获得2014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为大学教师之根本任务

 

张建华教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高校老师的第一要务,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老师的根本任务。她认为大学老师是一个最美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她能将育人和科研进行有效结合,在教书育人时激发课堂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亦在研发设备时培养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快速更新,张建华关于《智能手机和智能生活》这一门课的课件需要她每周修改更新来保证教学品质和课堂质量。但是她乐此不疲,因为她认为这是老师的义务所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最新的科研技术,并以此萌发内心的创新意识。为方便大一新生在课堂上相互沟通、彼此了解,张建华还特意为他们每个人制作了一张席卡帮助他们快速认识周围的同学。一张小小的席卡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获得了课堂的参与感,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有助于他们联络感情,结交一批志同道合之人。

除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最新的科研技术、促进彼此的交流沟通,张建华还鼓励同学们培养综合思考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科交叉的研究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科技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有所成,才能在对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的未来脱颖而出。她举人工智能为例,指出未来必将是脑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半导体技术、新材料等工程学科和人类学、社会学相结合的知识融合的时代。同时,她告诫同学们在大学里不要一味地追求绩点,而是要真真切切地深入课堂学习,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把握大学时光,锻炼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在上海的生活和在上大的学习,她希望上大学子身上都能展现出与上海这座城市相匹配的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心系校园高水平建设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张建华一直在努力奋进、砥砺前行中。对上海大学的那一份特殊的感情使得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发展中,这份特殊的感情源自其母校情结。1996年,年轻的张建华选择了刚刚起航的新上大,成为一名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博士生。之后毕业留校任教,出国留学后再回国,从“青椒”到教授、再到获上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国家级人才,坐标中心点都是“上海大学”。如今,张建华凭借着她坚持不懈的探索已经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基地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张建华一直将对学生与社会的影响力作为评判自己的标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有所用,也能够通过她的科研创新让社会的经济有所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因高科技而变得更美好。

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同时,张建华还不忘参与学校的农工党建设,现任上海大学农工党主任委员。她表示农工党是一个气氛很好、工作积极的组织,该组织对上海大学的高水平建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大学农工党组织在义工、医疗和环境领域有很好的党派基础,尤其是在目前积极推进的上海大学医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农工党牵头组织了多次学术讲座,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只有将党部管理好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建设服务,张建华在党派建设和学校高水平建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身为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张建华会在平时生活中仔细留心社会问题并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方案。她的这些提议往往都切中社会发展要害。她始终认为青年人才是社会的发展中心,科技进步是国家实力提升的核心。因此,她提出“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这一提议,最终被上海市科委采纳。在她的提议之下,上海市青年启明星人才计划的人数有了倍增,从过去的每年100人升至了现在的200人。为了贯彻人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张建华和她的科研团队不遗余力地向社区、基地宣讲“垃圾分类”这一重要理念。如今“垃圾分类”这一理念已经被写入法律条文,并实施推广,张建华和她的科研团队的努力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路上没有捷径

长期潜心研究才是学者“本色”

 

张建华二十多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困难与挑战。但是她始终明白科技攻关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满怀梦想、坚持奋进终有一天会“直挂云帆济沧海”。她风趣地向她的团队成员比拟道: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要因为一时领先别人一步就沾沾自喜。科研贵在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不要逃避、不要躲避!遇到暂时的落后和不公正,也不要沮丧、不要泄气!古语说的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研的漫漫长途需要不断求索才会看见希望的曙光。

张建华和她的团队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国际上的研究前沿,是前人未涉足之全新领域。这就需要张建华及其团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她曾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她和团队在科研攻关上遇到的困难就像是限时短短几秒钟让你在一个足球上找到一粒黄豆,其难度可想而知。她谈到自从2003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后,自己就从来没有过过寒暑假和节假日。这些本该放松的日子全被花在了科技攻关上。“有志者事竟成”,最后张建华带领团队实现了新一代显示器成套设计制造和重大装备技术的突破,并将该研发成果与社会接轨,投入到了实际生产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张建华带领其创新团队在“智能显示传感器及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她认为科学研究要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就像当年钱伟长老校长所说的:“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科学家应该仔细观察社会情形,而非盲目地随大流,应该根据自己的学识对国家的需求做出独立的判断。他人告诉你的社会需求和政府科学规划的需求,都只能作为自己做出判断的参考。科学研究不应盲目追踪热点,而是要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张建华表示,从CRTLCD,再到OLED,显而易见AMOLED正在成为显示领域的主导技术。就像AI未来一样,AMOLED显示未来是大势所趋!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到现在,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完美结合,离不开学科的交叉和产学研的结合。科研、教育、生产显示已经是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的人机的交互技术,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建华对新型显示团队的未来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尽管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在新型显示领域打出了响当当的名声,但外部形势依然严峻。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亚斌表示,“现阶段大陆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超过了日本、台湾,仅次于韩国”,而韩国在《显示器产业动向及应对方案》中仍将OLED产业列为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成立了OLED显示产业联盟,在《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为了在“十三五”期间争夺新型显示产业的话语权,实现追赶甚至赶超,以张建华为首的科研团队就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背负着荣誉与重任,走向新的征程。

 

记者:徐一卜

 

 



上一条:王玉超:学生们的“超哥”实力“出道”!


下一条:陈青:育人为先,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