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育人为先,创新探索

创建时间:  2019-11-08  刘文婷    浏览次数: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陈青教授,看看她对美育是怎样理解的。

 

 

教育是继承,更是理想

 

陈青之所以会选择教师这份职业,且坚持从教三十多年,这与她从小身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家人大多从事的是教师这份职业,她在浓厚读书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对教师职业自然是耳濡目染,心中充满了向往。而当她真正投身于教师行业后,就发现自己彻底爱上了这个职业。成为教师,于她而言,是美好,是继承,是理想,更是她为之不懈奋斗三十年的动力。陈青说道:我自己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我本身对其就十分喜爱。从事的专业和行业都是自己喜欢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我的教师之路是与理想和美好相伴的。在从业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不仅仅只是证书、奖杯,更多的是不断投入教育事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我87年毕业留校做老师,曾看着别的老师因从教三十年受到表彰而心生羡慕。现在的我也获得了从教三十年的证书,对我而言这是很重要的荣誉!”

 

稳固化+系统化+中国化

 

在谈到当前国内美术教育发展状况时,陈青认为,当前美术教育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投入层面都有着极大的支持。近期,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强调了对美育的支持,使美术教育不仅在专业培养质量上得到不断提升,也更加注重美育教育的通识性。回顾过往,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一直处于一个自我调试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非常积极的探索,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之前的改革大多呈现点状特征,常常是局部性的,因此引发了结构的稳定性、合理性、系统性等诸多问题。比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均呈现出目标不清或不合理、系统性不连贯、经典性散失过多、标准性建构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含糊等问题,这是重要且亟待解决的。

第二个问题是上海作为国内美术教育重要的发源地,是受舶来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混杂着来自东西方的文化基因。中国本土文化在与舶来文化从内容到体系的交融中,自身的特色不够鲜明突出,未能形成针对世界美术教育的中国影响力。这也是这个时代我们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深挖自己的文化基因,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教育。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育人为先,心怀学生

 

陈青在教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她认为教书先育人,育人是根本,人格的培养比知识的灌输更有价值。例如,学生只有先学会敬畏老师,才有可能尊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更加高效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课堂比天大”是陈青心中最大的信念。从教三十多年来,陈青从未迟到或旷课。没有特殊情况,她也一定是站着授课。这不是形式主义的追求,而是一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敬畏之心,是垂范为先在点滴中的体现。不管课堂上有多少学生,她上课一定要点名,这不仅是课堂管理的方式,更是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在眼神的交流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绪状态。这些不起眼的小举动恰恰是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和学生培养的机关点。知微见著,驾驭好这些教学中的技巧,正是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奥妙所在。课堂教学,常常看不到轰轰烈烈,但却不断收获美好。

在陈青看来,学生的事情无小事。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她会耐心聆听,从不认为学生的事是无聊的事。在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她会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多年的教学实践,正是这份作为老师的敏感、耐心和技巧,她帮助一位位学生解开疑惑、度过难关,甚至挽救过不只一个学生的生命,促使他们重拾信心,积极做人做事。陈青总结道:“好的老师应该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医生!”

窦浩真,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二学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陈青老师是我非常喜欢和尊敬的女神老师。她气质优雅,学识渊博,对待我们更是平易近人。她是我们学生的良师益友,她的课深受我们学生的喜爱,她让我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成长!感谢我们亲爱的陈老师!老师,谢谢您!”

 

 

课外有课,教学+科研

 

除了课堂教学外,陈青还会专门抽出一部分时间在课外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一些在课堂上没有办法解决的知识或技能需求。她谈到,作为老师,是没有课堂上和课堂下之分的。只要学生有需要,都应当随时随地给予回应。

陈青不断地调试课程内容,及时地优化教学方式,因人施教、因时成长。她的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砥砺,成果也非常丰富。陈青在承担着国家社科等重要的国家项目的同时,前后出版了《编排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等20多本书籍,它们既是教学成果,也是实践中的产出。其中,《VI设计模板》是在大量的企业服务中建立的非常生动的个人体验和教学成果的集合体,并连续多年成为中国设计类图书排名第一的专业书籍。她在一线教学的同时,还充分展开实践,从事过二三十个企业、机构、活动等的品牌VI设计,其中就包括上海大学VI系统的设计开发。这些都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充沛的新鲜养分。

陈青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不能分开的。教书要育人,而科研要对接社会需求,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一面回馈教学,一面服务社会,两者缺一不可。

针对人才培养,陈青也从两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人才培养上,第一,要育人为先,对人的培养比知识灌输更重要;第二,传递有价值的知识;第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论的建构和传授极其重要。在学生培养上,要明晰层次和特征。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相比较,本科教育是知识+方法;硕士生是梳理方法,归纳方法,并在经典方法中进行突破和建构;而博士阶段就要产出自己的观点以达成学术贡献。

陈青也提到了美术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工作室”制:通过工作室建设,聚焦国家需求、聚集学术资源、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能够更加充分地交流,并有所担当。当然,这个工作室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工作室每年都会有三次大型聚会,新年、迎新和欢送。参与人员不仅仅是在读学生,还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即使他们已经毕业了,但毕业不离校,毕业不离工作室,仍然会为工作室的发展贡献者自己的力量。工作室在成立第一年就拿到了国家项目,这与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是密切相关的。

在谈到未来的教学规划时,陈青表示:“我研究围绕民间手工技艺的都市再生,研究对象是中国民间手工技艺,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历史交给未来,并探寻时代蜕变的通途。在工作室中,通过让各个学生分别负责项目的各块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每个人都是一根立柱的角色意识,汇聚全员之力,从而形成未来的大厦。针对中国民间剪纸的研究,去年我们组织并完成了“中国民间剪纸TOP100”的活动,展现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一些顶级专家的高度肯定,也对工作室的研究未来寄予了深厚期望。

 

高水平建设,永远在路上

 

上海大学的高水平建设需要每一位上大人的积极参与。针对上海大学的高水平建设,陈青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第一,每位老师都把自己作为原点,去教育学生,建构平台,建构学术领地,为中国的学术、科研、专业做贡献,那上大一定是高水平的。比如现在我自己从事的民间剪纸项目,作为中国故事的一个代表,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更高的平台中去建构成果,这样的研究本身就是面向高水平建设;第二,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设计学的资源,上海美院把“上海设计”作为设计学的研究基点和问题原点。在这过程中,我们对上海设计进行了历史梳理,百年上海设计已经产出成果。去年我们还将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大奖请到上海做展览,让世界设计汇聚上海,把上海美院的设计学建设成为上海大学的高水平建设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我们还会用高水平的标准去打造基础建设,比如打造“上美讲堂”这一讲座品牌,讲座的资源是全国甚至是全球拔尖的教授带来前沿的知识内容,同时我们也要做好文献汇集,为美术史留下有价值的内容。另外,我们也在推进“在地留学”,把世界名校的基础课程引进来,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逐渐形成国际眼光,拓展国际视野。

 

寄语青年: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希望青年学子能够珍惜这个美好时代,珍惜自己的美好青春。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充分利用求学经历,为今后的人生铺垫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

在采访陈青教授前,心里还有些许紧张,很难想象“关爱学生”、“育人先行”、“兢兢业业”、“学术科研成果突出”等身份标签可以同时放在一个人身上。常人若能做到其中一项,已然不易。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青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还和我们学生很亲近,能够瞬间打破陌生感。这样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德行和才华兼具的老师,让我深深地被她的魅力所吸引和折服。从现在开始,我将谨记老师的教诲,充分利用大好时光,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精彩!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宣建婷

 

 



上一条:张建华: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凝聚团队科研精神


下一条:陈沁:铸魂育人、传承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