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沁:铸魂育人、传承师道

创建时间:  2019-10-30  刘文婷    浏览次数:


1999年,刚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陈沁通过一纸简历,开启了自己与上大20年的情缘。从学生时代跨入工作岗位,她的勤奋、踏实、激情、负责等个人品质都体现在了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之中。

年轻就是勤奋耕耘的时候

 

陈沁在中学时期就擅长数学和化学,她拥有的理科天赋使其凭借优势学科的高分考入大学。但命运青睐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勤奋刻苦。看似毫不费力的背后却潜藏着日积月累的耕耘。这一点从她学好英语的经历中便可见一斑。

初二那年,陈沁跟随父亲来到城里。由于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最初上课的时候,她常常一头雾水。幸而遇到了负责的老师在每节课后给予单独辅导,这样持续了一个月,陈沁才慢慢听懂了近一半内容。“我想别人能学好,我也能学好!到了初二下学期,大概花了半年多时间,才把前面的知识点补上了。”虽然起步晚,但不服输的坚韧让陈沁后来居上。本科期间,本系同学中只有两位通过六级考试,她便是其中之一。读研过程中,她是所在实验室最早发表英文文章的学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陈沁常挂在嘴边的话。勤奋、能吃苦的品质让她迅速脱颖而出,得到导师青睐,早早地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实验比较辛苦,但陈沁认为别人能做的她也能做。“我们那时候9点到实验室,中午吃饭休息,下午3点再去实验室,经常待到夜里1点钟左右。也经常会在早上5点起来做实验,做到凌晨1点。”勤奋的品质贯穿硕博期间,“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有着清晰的目标与时间规划的陈沁提前半年便完成了博士论文。

 

日久生情情渐浓的科研道路

 

相比初始的兴趣,她更相信在实力或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那种因坚持而萌发的热爱情愫。“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依照这一信条,当初对生物学毫无概念的陈沁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愈加宽广。越是学,不会的便越多,不会的越多就越想学。她一口气读完了本硕博,并在上大工作期间,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市科委、教委和农委的科研项目,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最让陈沁印象深刻的是大三暑假做的大豆杂交实验。“我们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给大豆做杂交。那时候花上还有一点点露水,我们就用毛笔蘸取雄蕊花粉涂抹到雌蕊上去。当时觉得这个实验真有意思。”她感到了纯粹的科研实践带给她的纯粹趣味。

科研工作者的幸福无疑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应用到现实中。去年,为完成课题,她多次和学生一起,开车从学校到吴淞码头,在货物和集装箱上直接做
喷试实验,测试新研制的消毒剂的效果。

如果说科研注定要耐得住寂寞,那么来自亲情和爱情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父亲不给我很大压力。他特别支持我考研究生。后来读博士他就更支持了,因为我是我们家族里唯一的博士。”除了父亲的支持,陈沁的科研路上还有爱人的陪伴。在研一暑期的支教实践中,陈沁邂逅了同一学校传染病专业的另一半,之后他来她的实验室帮忙,她去他的实验室协助。在陈沁读博期间,她的先生更是给予她极大的支持,让她能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完成学业。

在热情与爱的伴随下,陈沁成功地将自己的所学不断拓展。办公室的两个书架上摆满了各类生物学专业书籍,30年中不断走进,再也没离开过她的世界。

 

有如时雨化之者的师道传承

 

“人最重要的是懂得感恩”,陈沁坦言中学时期的老师对她影响颇深,好成绩就是对老师的回报。在大学时期,她同样没有辜负老师的培育,用一连数载的青春岁月书写了踏实勤奋的人生答卷。她暗暗将导师用铅笔一字一句批改的论文留存至今,犹记面对面的谆谆教诲。导师的中肯批评或建议让陈沁养成了反思己过的习惯,“直到现在,一天下来,我都会反思我今天做的事情,哪些比较好,哪些是需要我改正的。”

陈沁热爱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早在读研期间,她就给学生上课,并很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导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好导师”。她在寒暑假只休一个星期,集中整段时间修改学生论文,以修改时间命名的论文整齐排列在她的文件夹里。她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几遍地改,改完面批。相比成绩,她更在意和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室在读的12名研究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领域,有着不同的分工。在日常的个别谈话和每周的组会上,陈沁都会以颜宁等科学家为例向同学们津津乐道自己的“科研偶像”,也会以亲人的口吻和学生畅谈人生、理想和规划。

教学上的严厉与生活中的和蔼在陈沁身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她是学生们学习科研路上的导师,也是他们的人生导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她总会先问学生的想法或规划,并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给出合适的建议。曾经,在读应用化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赵晏庆在钱伟长学院听完陈沁教授的《生命科学导论》后,随即跟老师沟通想加入陈沁实验室。他在陈沁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多项关于过敏机理的研究,获得2017-2018学年校长奖学金,并在今年取得复旦大学的直博资格。

《孟子》的《尽心章句上》记载:“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关心每一位学生个体,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陈沁苛刻的时间规划,全心全意的钻研精神,低调谦虚的风格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

 

二十载言传身教的德情育人

 

在以智启人之外,陈沁对学生的影响也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她以身作则,以德树人。每天睡6个小时左右的陈沁从学生时代就懂得通过在脑海中排列重要事件的关键词与时间节点的方法来规划时间。在“我的好导师”征文活动中,她的学生房克艳如是写道:“您的日历表上总是写着满满的计划,精确到每一分钟,详细到某个人、某个地点。……即便是下班后的午休、吃饭的空档,您也总是排上工作事宜。您常常说,时间不会等你,时间过得很快,一年12个月,一个月4个星期,去掉假期,去掉周末……你们还有多少时间去挥霍和浪费?”这就是师者的言传身教。

 学生们常常用“亲切”、“热情”、“接地气”、“母亲一般”、“细心关怀”等温情的字眼来形容陈沁。在学校义务献血活动期间,一位女生在义务献血的时候晕针,陈沁随即像一个妈妈一样抱住学生,捂住她的眼睛,这一举动温暖了许多在场的人。这样的温情其实就是她和学生之间的日常。

陈沁珍惜每一段师生情谊,“我的一个已经毕业了好几年的学生,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每年都会来。即使后来学生自己有小孩了,还会陪我过生日。”

回顾陈沁的青年时期,建立在能力与实力之上的人生选择并没有半点迷茫。她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能吃苦钻研,为人谦虚,做事高效……在谈到给当下青年的建议时,她强调学做学问先学做人。“人们都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人首先要定一个与能力相匹配的目标,其次是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踏实付诸实践,春播秋收,只有耕耘才有收获。最重要的,年轻人要学会做人,提高综合素质。”十年求学路,二十年教学路,陈沁教授的长情满载着丰硕的教研成果,见证着一批又一批上大学子的蜕变成才。

 

记者手记:

跟陈沁教授没说两句话便熟络起来了,她有着让人一见如故的魅力。本硕博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并在上大工作了20年,陈沁教授像她的履历一样纯粹。对待科研,对待学生,她始终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在什么地点该做什么,踏踏实实,怡然自若。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邢一菲、陈文玲

 

 



上一条:陈青:育人为先,创新探索


下一条:华子恺:以医者之心,扬工程师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