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云:育人以匠心,桃李遍天下

创建时间:  2019-10-21  刘文婷    浏览次数:


十多年前,一首《中国话》传遍大街小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的歌词见证着“汉语热”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传播,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汉语教学点在全球范围内落地开花。这个成绩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汉语热”的兴盛源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世界地位与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重要的是与活跃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密不可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教育学院张少云老师的世界,感受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丰富而精彩的人生故事。

 

是职业,更是热爱

 

张少云报考大学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在国内刚起步不久。因为喜欢语文和英语,张少云希望能报考一个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专业,所以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对外汉语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最终如愿以偿、顺利考取。毕业后张少云在外工作过一段时间,由于更喜欢学校的氛围,便回到母校继续攻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硕士学位。张少云在求职面试的几所大学中发现上海大学与自己的教育背景十分吻合,机缘巧合下她来到上海大学从事对外汉
语教学,至今已有24年。

选择对外汉语教学,并将其作为奋斗一生的事业,是因为张少云不只将它视为职业,更多的是纯粹的热爱。国际教育学院承担着上海大学非学历和学历留学生的汉语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加上近年来学院的发展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张少云平均每个星期的工作量基本在16节以上。工作占据了张少云大部分的时间,但多年来她几乎没有因为家庭或个人原因影响过工作,可也因此,她错过了女儿成长的关键期和她人生中的一些重要时刻,错过了亲人生病、住院时最需要的照顾和陪伴。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她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让她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张少云看来,工作是“一种义务、是职责,国家需要你,学院需要你,学生需要你,就应该付出”。对家人会有遗憾、有愧疚,但更多的是感恩,“选择这份职业我没有后悔过”。

 

奉献爱,收获爱

 

张少云的学生多数是留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却一同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学习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张少云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课堂上她有效地管理班级,创建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学术上她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课堂外她是最贴心、最和蔼可亲的“张妈妈”。她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安慰学生,帮助他们解 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张少云还鼓励学生们走出教室,积极参加文化风情节、教学成果汇报比赛、汉语朗诵比赛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她帮助学生策划、找资料、制作、排练等。当提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汉语言方面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且也培养了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热爱,加深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联系”时,张少云露出了微笑,对她来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汉语学习的乐趣,并且通过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成就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

而在学术面前,张少云坦言自己最严格、最较真,是令学生“害怕”的“张少云”。特别是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她与学生定期见面,掌握进度,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有一位留学生开始时缺乏自信,担心不能完成“艰巨”的论文写作,但通过张少云一次次耐心细致地交流、指导,该学生最终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论文,信心倍增。每篇论文都要经过不断的反馈、修改、完善,到最终完成基本上达到十稿之多,需要审阅修改的文字不计其数。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学生逐渐入门,建立起对学术的兴趣和信心,并具备反思研究的意识,张少云便心满意足了。于张少云而言,她与学生一起深切地感受着这一过程的煎熬、艰难,最终能够助力学生成长、蜕变,这是一种莫大的的成就感。特别是当看到这些学生获得了学术之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教师志愿者等等各项荣誉时,她由衷地感到欣慰与开心。

说到自己的学生时,张少云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荣誉成绩如数家珍。最令张少云印象深刻的是越南学生韩燕珊,“美丽、善良,同时又坚强、乐观、开朗。她非常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不仅学业上勤奋努力,成绩优秀,获得上海大学奖学金、学业之星、优秀毕业论文提名,还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去看望陪伴老人、残疾儿童”,在张少云眼中,燕珊是个“天使一样的女孩儿”。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闪光点,也是张少云汲取前进力量的源泉。

虽然张少云拥有不少荣誉,但在她看来,最令人感动的回馈却是工作忙碌时学生送来的亲手做的便当,是母亲节学生发来的温馨祝福,是教师节堆满桌子的鲜花礼物,是学期结束时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感谢卡等等,这些都代表着学生们对她的爱。

 

教学相长,薪火相传


    张少云承担着国际教育学院各个层面的教学任务,为语言生开设汉语读写、汉语听力、汉语听说和阅读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汉语阅读、普通话训练、学术汉语等课程;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和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两门核心课程。对待每一个班级,每一种课型,张少云都以饱满的热情,严格的态度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各不相同,张少云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张少云教研科研工作的源泉,她在担任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口语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期间,主持并参与编写《初级汉语口语》、《初级汉语听说》两本教材,另外还参加过多部词典与教材的编写与翻译;在担任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的主任期间,负责组织学院教师的听评课、试卷规范性检查等工作,实现学院教学质量各评价指标的提升。张少云在汉语国际教育、语用修辞等领域学术成果可观,有专著一部,论文近30篇。她主持了四项上海市语委的科研项目,参与了上海市语委“十二五”重点项目“实用汉语能力测试(初、中、高等)”和《实用汉语能力测试培训教材——实用汉语综合教程》(初级、中级、高级)的编写,以及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张少云两次获得年终考核优秀奖,五次获得年终考核表扬奖,四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及校级教学成果奖等荣誉,同时她也为国际教育学院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发挥了带动力量,与学院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密切合作,积极探讨,营造了良性的科研氛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科研团队。

伴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汉语热”逐年增温,培育充足的师资力量愈发重要。张少云指导过多名兼职教师及新进教师,多次参与新进教师及孔子学院储备教师的面试,毕业的学生里也不乏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工作的。在指导过程中,张少云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影响青年教师,培养他们对职业的敬畏感,认真负责的态度,探索创新的精神。看到年轻的教师从新手成长为比较熟练的、受到学生认可和喜爱的好教师,这一整个蜕变过程是令人期待、令人欣喜的。

对于活跃在对外汉语教学一线以及有志于此的青年教师,张少云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青年教师们应当在专业素质及精神素质两方面有所提升。专业素质包括:①语言素质:通晓本国语言和对象国语言释,具备现代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等知识。②教学素质:熟悉外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实施能力与课堂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③文化素质: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及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洞察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公正、客观地看待评价,避免或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矛盾。而精神素质则包括:①品质优秀:这是首要的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效果。②动机善良:要求秉承善良之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好汉语、了解中华文化。③态度认真:认清自己的角色,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持之以恒。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除了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要谦虚好学、积极上进、敬畏热爱这份事业,一旦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汉语热”见证者


    张少云与上海大学一起经历、见证了“汉语热”的兴起、发展。1994年新上海大学成立,国际交流学院随之成立,成为上大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部门。那时留学生数量不多,学生都是语言进修生。2002年汉语言本科专业成立,2011年文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联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2016年国际交流学院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2018年上大进行大部制改革,学校成立国际部,国际交流学院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张少云见证了学院与专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本科生学历教育经历了16年的发展,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教育理念与培养经验,期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我们的本科生参加上海市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主题演讲等比赛都获得了佳绩。学院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三届共一百多名,其中的佼佼者在全国微课比赛、江浙沪汉语教学技能及中华才艺大赛中斩获多个奖项,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水准与实力。”回忆起国际教育学院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张少云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骄傲与自豪。

“近几年来国际教育学院举办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文化交流’学术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增进了学院与学界学术交流,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上大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强化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学院先后在泰国、爱尔兰、土耳其、美国、巴林开办了5所孔子学院,其中有4家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上大有多名教师出国担任孔院中方院长,研究生中每届都有多名通过国际汉办考核选拔获得海外孔院实习的机会,有不少获得‘优秀志愿者教师’称号。此外还在美国、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国建立了海外教学实习基地。”张少云坦言,在这一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上大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稳步发展,而她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与学院、教师一同为上大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张少云自身也一直在通过参与汉语教育相关的援外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事业添砖加瓦。2000-2002年期间,张少云受教育部委派,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进行汉语教学,这次海外教学让她感受到外国学生对汉语和汉文化的热爱,对汉语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他们特别向往来中国留学,亲身体验中国的生活,后来有些学生也实现了留学梦”。2014年受国家汉办委派,张少云到泰国南部对当地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教师进行培训。海外培训的经历让她看到汉语教学在当地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看到孔院教师们为汉语教育传播事业付出的努力,也让她感慨道,“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我很高兴,也很自豪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工作中”。

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人的职业,一校的专业,它更是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这样的大的国际合作交流的背景下,它的意义更加深远”。张少云同上海大学所有对外汉语人一道通过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这份事业贡献力量——“2013年我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8年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国际教育学院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这里汇集着来自世界约130个国家、4500多名留学生。我们通过汉语言文化与专业教学,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希望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故事带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其他国家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传到中国来,在中外间架起一座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一起为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是属于张少云的“汉语热”,是属于上海大学的“汉语热”,更是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世界的“汉语热”。

 

与上大一起成长

 

时光流逝,转眼间张少云已在上大走过了二十四个春秋,她像园丁一样默默地辛勤耕耘着,她教过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遍布世界各地。

张少云眼中的上海大学与国际化、与她所从事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紧密相关。“已举办13届国际文化风情展和7届上大国际文化节。这是一个非常盛大精彩的交流活动,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学生在这里充分展示独特的、丰富的、优美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上大的世博会,目前已成为上大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师生和上海市民参加进来。”在上大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过程中,张少云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与上大同向同行。

张少云提到与上大之间有一个小插曲,对她触动很大,“以前有人问我在哪里工作,我说上海大学,对方会反问一句‘上海哪个大学?’,我非常认真地说‘上海大学啊’,对方还会再问‘上海大学是哪个大学?’我就无语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的。”时至今日,这样的提问渐渐消失不见。“上大这些年的确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大的科研能力、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我很高兴地见证了这一切,由衷地祝愿我们上大越来越好!”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婷

 

 



上一条:冯奇: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学子成才路上的启明灯


下一条:吴信训:与共和国同龄,与新时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