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仓:这位教授从不“端着”

创建时间:  2019-06-05  刘文婷    浏览次数:


 

“请进来坐吧!”尽管前一天由于工作忙碌熬红了双眼,但张金仓教授说话的语气一下子就给人以温暖随和的感受。

自2000年来到上海大学,从一名普通教授,到理学院副院长,再到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金仓一直站在学校学科建设的最前线开疆辟土,几度创业:课题组构建、学科人才队伍引进、实验凝聚态物理方向推动、物理和材料等相关学科建设、材料基因组创业创院……。提及这些峥嵘岁月,张金仓眼角的细纹溢出欣慰的笑容,谈吐间虽略带腼腆,但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我非常爱上海大学!”因为这里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天地,让感受到了“白手起家”的悸动和成就。

 抓住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的机遇,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加盟上海大学,在科学生涯道路上三次白手起家,三度艰难奋斗,张金仓的为人和人生轨迹都可以用从不“端着”来形容。他一直如同“家中长辈”般平易近人。

 

面对机遇不“端着”:虽是阴差阳错,但永无怨无悔。”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知识教育匮乏的一个时期。戴着眼镜、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和教授着实令年少时期的张金仓向往。成为一名科学家,成为一名教授,成为他的职业梦想!或许是冥冥间命运自有定数,已回乡务农的他,恰逢1977年高考恢复。作为回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张金仓被当时的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顺利录取,进入物理系学习。深刻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他对知识时刻充满着饥渴感。在大学期间张金仓成绩名列前茅,在大四阶段就提前进入大学课堂做助教,到1982年初毕业时,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张金仓白手起家,开始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一次创业。从垃圾堆里找可用废弃材料,从报废仓库找废旧设备,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组建了简陋实验室。凭借自己勤奋吃苦的劲头和科学的敏感性、洞察力,张金仓踏踏实实地辛勤奋斗,在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也基于此,他在1994年破格获得教授职称。此后,张金仓还获得了诸多科技奖励、称号和社会荣誉,包括民主党派地方组织领导人、地方人大代表、人代常委、省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真正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也实现了他青少年时代成为科学家和教授的职业梦想!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荣誉和越来越高的学术地位,面对 “舒适”的生活环境,张金仓并不满足,他想到更开放的环境中去开拓自己的视野!2000年,在面临国内多个高校多个单位提供offer的情况下,适逢上海大学引进人才的机遇,张金仓最终选择了上海大学,定格了自己的后半生事业!对此,张金仓坦言“虽是阴差阳错,但永无怨无悔!”

 一次次机会的把握,不“端着”,不犹豫,这既是来自于张金仓敢于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和魄力,又来自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积累所赋予的底气和自信。

 

面对学生不“端着”: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想象,想总比不想好。”

 

 2000年,张金仓作为一名普通教授,二度创业,白手起家组建了实验凝聚态物理的实验室。他与同事们同心协力,使得上海大学物理学科连上几个台阶——先后获得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进入全球1%学科的行列,为提升和推动我校物理及材料等相关学科影响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提及这些,张老师倍感欣慰和成就感!

 除了出色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张金仓在教学工作中也是一丝不苟,先后担任过本科生和研究生十余门课程的主讲和课程建设负责人,长期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并先后获得王宽诚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银欣奖等诸多教学殊荣。

 以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为例。《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学生探索研究的重要基础。该门课程不仅为学生普及物理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任教初期,张金仓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课堂表现不活跃的情况。他认为这会阻碍学生学科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后,他明白了学生的顾虑:由于班级里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学生担心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被别人认为“幼稚”,怕被同学笑话,因此在课堂上不敢吭声,不积极主动发言提问。“作为教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讨论,问题幼稚并不丢人。只要能提出问题就是进步。提出问题就是创造,甚至可能是很伟大的创造性发现!让学生时刻保持想象力和好奇心,随着知识的增长,提问水平和层次会不断修正和提升。随着问题不断地否定和解决,个人进步了,思维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也许你当时认为“幼稚”的某个问题会成为未来一个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张金仓常常用“航天之父”——前苏联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对宇宙航行的天才设想作为案例,“鼓励学生放飞梦想、鼓励奇思妙想,大胆想象!想总比不想好!”

 

面对青年教师不“端着”:资深教授带领年轻人是义务,需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2014年7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张金仓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创业。材料基因工程是材料领域的颠覆性前沿技术,借用人类基因组的概念,通过变革材料研发的传统理念和模式,降低新材料的研发成本和提高研发效率。推动我国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的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张统一教授的加盟,使得上海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第一个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实体——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材料基因组将融合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等学科,在高通量实验技术与装备、集成计算技术与方法、数据与信息科学等方向,构建从数据库建设、集成计算到材料实验到对接应用的全研究链材料研发新模式。面对这一新兴领域,“如何尽快让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独当一面?”显得尤为重要。张金仓主张,面对青年教师不“端着”。

 要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构建了以独立PI制为主的研究模式。这种制度淡化了“团队”概念,充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技前沿自由驰骋,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型思维与能力,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教授、学科带头人等和青年教师之间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平行协作的关系。资深教授带领青年教师是义务。我们需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在学术面前,鼓励年轻人和你平等地展开交流合作。这样的形式有利于促进他们独立向前发展和创新。”此外,张金仓指出,团队在科研过程中,有时会存在老教授掩盖青年教师表现的情况,这会让老教授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惰性,减少对于领域前沿及最新文献的关注,对于学科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张金仓之所以能不“端着”,是来自于他在学科上的扎实积累和不懈追求,来自于他谦虚而不自满,勇于不断跳出舒适圈,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和魄力,以及甘为人梯引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高尚情操。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吴佳妮

 

 



上一条:张新鹏:腹有诗书 文理兼备 信息安全领域的摘星人


下一条:沈云付:硕果累累终不易 守得云开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