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沈云付教授,就让笔者深切感受到什么是一位“有温度的学者”。沈云付,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1988年2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后,沈云付选择从学者转变为师者。
近年来,沈云付带领上海大学ACM(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简称ACM)团队一路斩获多项荣誉。ACM团队中有不少优秀的学员也崭露头角,如梅俊同学获得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梅俊、高樱宁和许燚同学组成的队伍获得“2015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海大都会赛”的金奖,并且这支团队在2016年5月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亦获奖,邝斌、梅俊、张健豪在第39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 Collegia Programming contest,ACM-ICPC)中排名定格在世界第31位,上海大学在中国大陆参赛高校的21支队伍中位列第7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来源于沈云付及其团队的“时间沉淀”,而“时间”的“靶向”则是ACM竞赛上大的名次。
不经寒冬冷彻骨 哪有梅花扑鼻香
沈云付是一匹在数学逻辑推理方面的“千里马”。得益于原上大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徐炜民教授的慧眼,沈云付才有了与ACM的完美“邂逅”。因为ACM程序设计与数学逻辑有着很深的联系,所以沈云付可以用其丰富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挖掘他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潜能。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组织(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简称ACM)主办的,始于1970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且最负盛名的程序设计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这一尊称,因此在学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随着对ACM的深入了解,沈云付越发地看清了藏于其面纱下的数学框架。一如当年对数学的狂热,沈云付立即投身于这个他既陌生又熟悉的领域。从2000年ACM竞赛中的一名普通裁判到2001年ACM竞赛试卷的命题老师,再到如今的ACM训练团的带队教练,时间证明了沈云付是一名优秀的导师和战士。
为了将ACM课程更好地普及给更多的学生,沈云付于2002年开设了ACM程序设计课程。此课程在学生中反响很好,许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来报这门课。但由于实验室规模有限,一般只收60名学生。入选的ACM训练营成员们都把实验室当作他们的家。为了保证团队实力,这支优秀的队伍也会根据情况刷下没有跟上团队步伐的学生。沈云付始终没有忘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为师者本色,师者应该将自己广博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他把学校的ACM竞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止步唯进步
最近,沈云付带着他的本科生团队开展“三值光学计算机系统SD16”,系统是192位,他们已经在系统上进行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三车道模拟软件”及哈达玛变换等,目前在研制1152位三值光学计算机系统。刚开始项目实施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大家都对这项项目的发展前景处于未知状态。
作为这项实验的发动者,沈云付见证着这个实验的一步步发展。沈云付用他的数学知识导出了一系列创新算法。在计算机运算的效率方面以及运算的程序设计方面都是以往实验的升级。
数学就是计算机科学之母。谈到数学,沈云付说:“数学是让我自得其乐的学科,在带着无限的兴趣去钻研它的时候,最后发现数学能够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我认为这是数学最大的魅力。” 沈云付认为学数学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来坐十年冷板凳,必须将自己的心沉下来才能在公式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这种愿意花数以万个小时在案头分析数学题的执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上大学期间,沈云付几乎没有回过家,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数学知识。如今沈云付很感谢曾经那个努力的自己。
在科研探索的过程当中,沈云付也遇到了与其志同道合、性格相似的金翊老师。他与金翊老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三值光学计算机系统的研究”。这个领域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与队友的共同探索下,沈云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目前已在科学通报、数学学报、中国科学、Arch. Math. Logic等国内外较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文章20多篇,可谓“硕果累累”。
跨洋学习深得“数学之精”
沈云付曾经于1998年1月初应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参加国际模型论研讨会和春季活动。因为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研究所之一,所以对于痴迷数学的沈云付来说是他永远的回忆。
回忆过去,沈云付很感激当时南开大学的陈省身教授对自己的帮助。陈省身是一名美籍华裔数学大师,他建立了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沈云付当年很擅长数学研究,特别是数理逻辑推理,所以陈省身教授邀请了年轻的沈云付去美国参加会议。当年这场会议的主题正好是世界的模型论和数理逻辑理论,因此沈云付看到了很多国际上优秀的数学逻辑大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让沈云付佩服的是这些大师出成果的效率很高,能够在会议中场休息的20分钟之间利用喝咖啡的时间完成一篇paper。这让沈云付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学术之间的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够事半功倍。沈云付强调交流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很多灵感,从而推动自己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跨洋学习的经历也让沈云付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海外专家,使他能够借助这些平台,与这些专家零距离地交流。这些专家为他以后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少的帮助。虽然只是短暂的三个月访问时间,但在沈云付身上留下的“痕迹”却是终身的。他说,学习必须学习他人的长处,中国的数理研究必须要吸取西方的研究精华。
做一个有温度的学者
“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定义,沈云付平时对学生的态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内涵。他平时经常会去ACM实验室为学生答疑解惑。平易近人的沈云付很受学生们爱戴,这些与沈云付对学生的爱也是紧密相关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沈云付一直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是指老师必须有广阔的视野,要多方面地了解事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并将自己的所学更好得传授给学生;“行为世范”是指教师的行为要符合国家法律对教师的规范。沈云付严格地约束自己,他认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好的榜样。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他眼里没有好生与差生,只有努力的学生和不努力的学生。曾经有一位学生底子比较薄弱,可她很积极地想加入ACM训练团。沈云付开明地给了她一次尝试的机会。学生抓住了这个宝贵的机会,认真地在网上刷题、仔细地与同学讨论解题方法。一年之后,该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很多,沈云付感到很欣慰。他认为老师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机会,帮助努力上进的学生离他们的梦想更近一步。
在他带着ACM训练团队出去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以父爱般的爱给予给他的学生们,在酒店吃饭时沈云付会耐心地教导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在比赛之前,沈云付会安抚他们的心态,教授他们比赛时需要注意的点点滴滴。遇到了突发情况,沈云付最看中的还是学生的安全情况、身体健康。这些无不体现了老师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尚师德”的生动诠释。
身为团队导师,沈云付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培养的学生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探索精神。在计算机这一领域,沈云付认为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软件开发以及算法设计的能力。这两项技能的培养在沈云付看来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记者 徐一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