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可以说,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只有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我国才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那么,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走近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张新鹏教授,一位集有趣灵魂、文人浪漫情怀、严谨理工思想于一身的信息安全研究学者。
在科研中,拥抱自由
张新鹏在信息安全领域负有盛名,学术成果十分丰硕。其发表论文200余篇,包括IEEE期刊论文40余篇,被引10000余次。担任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 IEEE T-IFS )等国际学术期刊的 Associate Editor 。 2014-2018连续五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张新鹏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并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他认为克服困难的关键是自身的兴趣。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做这件事能够激起你心中的激情和成就感,那么你就不会感到困难,反而会觉得这是件好玩的事情。张新鹏把在兴趣基础上的探索生动地比作旅游,就像旅游能够使人们看到不一样的景色,遇到不一样的人一样,对他而言,学术研究就是到一个别人没去过的地方,探索奇妙的景色,并在回来之后和大家分享。这两种方式所产生的喜悦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
张新鹏认为,对于学生来讲,在学术研究中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学、老师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在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和知识应该有重构,完成一次重构人就会成长一次。除此之外,张新鹏也非常看重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渴望学习并且勇于探索的意识,即在遇到不知道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时,要出于内心的好奇而非功利的因素对其进行探索。“为什么去爬山?因为山就在那里。为什么去探索?因为问题就在这里,我就想知道它。”张新鹏如是说。
“问题意识”是我们学术研究道路中的重要因素,张新鹏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理工科而言,别人的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怎么能做到这一点?还有哪一点不足?是不是还可以推广?在什么条件下是有缺陷的?这些都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你一定要比你看到的东西想得更多,就是要进行反思,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更广阔的场景下或者更深刻地去重新看待这个东西。否则就是老师告诉你之后你知道了而已。例如读文献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懂,第二个层次是欣赏,第三个层次就是挑剔,能进得去、能出得来,我想这就是问题意识。”
提及科研的本质,张新鹏认为科研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就像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所写‘我们大家当然知道大地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像这本书这样想一想,想一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不也很有趣吗?’我们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想一想不也很好吗?这是精神上的自由,摆脱束缚地思考,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感受喜悦的方式,另外一种实现生命的方式,这也是一种自由。”张新鹏表示技术上的进步也是这样,它能让我们摆脱过去生理上的或者条件上的束缚,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带我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风景。
在思索中,砥砺前行
谈及自己的专业,张新鹏说,“我们这个领域,比如:IT、通信、电子、计算机或者信息安全学、网络空间学、人工智能这样的领域,发展得非常迅速。这是一个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机会的领域,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能走到最前面。而且,信息安全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从大的趋势来说,国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国家在国家层面承受了特别多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网络空间权的重要性无论多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是一个国家战略需求,甚至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大业,信息安全能保障我们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人工智能是现在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同时也有人担心未来世界AI会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从而对人类造成威胁。对于这个问题,张新鹏觉得我们没有必要把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划分开。未来可能是这两种智能的融合,甚至我们也没必要一定对两者进行一个什么样的比较,在现有条件下机器有机器擅长的事情,人有人擅长的事情。“记忆、运存速度,这些技能,机器远远超过人。但是在另一些方面,人又远远地超过机器。我觉得不能说谁达到谁的水平。人类文明发展史或者说工具的发展史,其实是人不断把底层能力外化的过程。跑步这个能力,有车就好了;记忆这个能力,有书本就好了。人工智能在现在这个阶段,就是人把智能外化给了机器。智能现在通俗地讲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把这样的能力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计算。1936年,图灵用图灵机定义了计算。但是能够计算不一定有智能,有智能不一定能思考,能思考未必能创造。”张新鹏表示从这一个个层级来看,人对自身、自身能力发挥作用的机理的认识还需要很多研究和探索,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永恒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专家化”的过程。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家提出的脑机交互的实验也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谈及著名的“缸中之脑”的问题,张新鹏表示如果虚假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意义和真实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定义什么是虚假、什么是真实,过分追求真实也是一种伪命题。
在读书中完善自我
张新鹏是一个知识渊博、非常热爱读书的人,虽然其研究专攻信息隐藏领域,但除了理工科、通信领域方面的书籍,他还广泛涉猎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对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谈到读书的作用时,张新鹏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侧重点,对于他而言,书籍是完善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读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完善自己。其实不光读书,人生之路上做任何事情就是为了“意义”二字,就是为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正如张新鹏在朋友圈中写道“人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问及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时,张新鹏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通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是在做研究。说到这里,他还形象地给我们讲起了故事。日本有个武圣叫宫本武藏,宫本武藏的成名之战是在岩流岛上和佐佐木小次郎比武。佐佐木的信条是“剑即一切”,所有的事情都用剑来解决;宫本武藏的信条是“一切即剑”,所有的东西,光影、风向、水流,都可以作为击败对手的条件。那么谁赢了呢?“一切即剑”打败了“剑即一切”。各行各业、各门学问都是相通的。张新鹏认为,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而像文学、艺术等就能够为我们的想象力打开一扇窗户。在做深奥的学术研究的时候,在推导繁杂的数学公式的时候,有的时候是需要想象力的。有了想象力才可以创新,才可以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想象力是创新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来源。
张新鹏认为读书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其次,在读书中,我们要有质疑精神,要敢于问为什么,把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与前人对话。
在教学中,传术有方
今年,张新鹏获得了“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当被问及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生以及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时,张新鹏笑道:“关于培养方法,我想可能很多老师都是共通的。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出发点,就是点燃同学们心中的火。”自己看到和领会到的东西,他希望同学们也能领会到,自己在研究中感受到的那些喜悦和快乐,他希望同学们也能体会得到。
在激发学生研究热情的同时,张新鹏也非常尊重学生们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和把握:“我是选择了走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但我的学生们毕业后,也可以不走这条路。硕士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也很好。但是我对他们讲,无论怎么样,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在注重学生对未来规划的同时,张新鹏也非常重视自己与学生一起摸索,一同前进的过程。谈及入学前有的研究生在选择他做导师的时候,他常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张新鹏并不要求所有学生对于未来都能有明晰的回答,他说道:“如果答不出,想不清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我们要一起往前走,我们在一起携手同行的两三年时间,不也很好吗?”
正如钱伟长老校长所说的:“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张新鹏也认为,培养学生,还是要从最根本的做人出发,至于到底学什么专业,选择什么职业,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心中真的有那个“火”在。
张新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是人生良师,又是研途益友,在激发学生们心中热情的同时,又充分尊重学生们的自主性。也正是这样,张新鹏获得了许多学生衷心的敬爱。
学生们在谈及张新鹏老师时,说道:
“张老师为人和蔼可亲,但在学术方面非常严谨,并且指导我应该在做研究的同时带着批判的态度去思考问题,他总是能在研究中抓住核心的问题,使我可以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我非常荣幸能进张老师的课题组。”
“张老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艺老师,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张老师个人的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他的个人才华和思想都时时刻刻地带动着学生。他经常告诉我们科研的意义在于做出推动人类进步的东西,那才是舞台中央的科研。正因为他严格的要求才让我们不断进步,张老师鼓励我们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关注最新的技术,按部就班从不是他的风格。在我心中,张老师不仅是我们科研的导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坚定自己的目标。”
谈及张新鹏与上海大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读硕士期间。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如今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这么多年以来,张新鹏见证了上大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其中也发生了很多让他感慨难忘之事。他对于上大的感情也分外深厚,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一些小日常都构成了他独有的记忆。
2012年至2013年之际,由于校区的功能要发生变化,通信学院要从延长校区搬到宝山校区。时隔6年,张新鹏对于搬进宝山校区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搬过来之后,看到泮池,我记得那时候已经差不多秋季开学了,我当时就在微博还是微信上发了一条:‘多好的校园啊,水面上丝丝细雨在夕照下闪闪发光;多好的青春啊,他们手拉着手走在桂花的甜香里’,这就是我对校园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真好。”讲到兴浓时,张新鹏回身指了指身后的窗户,说道:“从这里看过去,如果天气好的话,能够看到陆家嘴三大高楼。那时候一到晚上,隔壁的军营里吹着号,还有飞机在空中飞过的轰鸣声,感觉这个校园真好。”
张新鹏不喜欢生硬的说教,抵制用条条框框的枷锁桎梏住年轻人的思维和活力。因此,当谈及对青年教师和学子的寄语时,他笑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没有必要有什么寄语。世界会向你们敞开的,你们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怎么去把握这个世界,可能用不着我来讲。张新鹏希望青年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时代,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记者手记:
与张老师的交流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在访谈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一是关于学术研究,不要总是想着学术道路的艰难,要去想想那些未曾领略过的风景会有多美;二是关于读书,多看书,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在读书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将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三是关于理想,可能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内心的“火”永远不要熄灭,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摘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四是关于生活,珍惜我们当下的每个小日常,发现生活的小美好,或许是一片云,或许是一朵花。
最后想说,这个美丽的世界向每个人敞开,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更为全新的自由与喜悦!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唐静 聂菁 忻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