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时:钻研担使命,教诲育良才

创建时间:  2019-05-28  刘文婷    浏览次数:


2018年7月19日,“陈伯时教育基金”捐赠仪式暨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该基金旨在鼓励学生求实创新、奋发向上,发扬勤勉治学的优良学风。

该基金的发起人是我国著名的电力传动和电气自动化专家、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创始人陈伯时教授。194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陈教授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任教。在上海工业大学,陈教授创立了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建立了该领域在国内的第一个博士点,为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陈伯时教授治学从教共五十余年,学术成果斐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

 

新辟学科,共筑强国梦

 

谈起新中国成立的那段岁月,陈教授用满含深情的口吻说:“我跟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和许多新建的现代化工厂里的那些工程技术人员都是跟着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陈教授从清华毕业。由于当时我国的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几乎是空白的,所以国家教育部门邀请苏联专家来华办研究班,为适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于是,在1951年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苏联新技术的教师中,陈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在哈工大读研期间,陈教授来到鞍钢苏联援建的工厂实习,那也是他第一次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发现国家重点工厂对这些知识迫切的需要。也正是因为那一段经历,科技兴国的理想在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于是,陈教授一边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教育,一边在工厂里接触当时最为先进的工业化设备,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都有深厚积累的时候,陈教授萌生了在中国开拓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想法。1955年,陈教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创办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

1983年,陈教授调到上海工大,“那时候我离退休还有五年,如果五年当中我搞不成,这辈子也就搞不成了。所以那五年我是只争朝夕的。”当时的工大还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体系,但已经有一些具有该领域基础的教师。学校在校党委和钱伟长老校长的领导下对学科发展大力支持,营造了一个容易发展新学科的环境。陈教授在上海工业大学先后申请了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就这样,这个学科在上大这片年轻的沃土上创建起来了。

 

因材施教,育才更育德

 

回忆起自己五十年的从教经历,陈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而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引领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正如陈教授所言:“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使科学研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备受陈教授推崇,青年时期的陈教授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时接触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并在自己之后的学术生涯中受益匪浅。在教育工作上,陈教授也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学生们很是受用:“教的东西不能是死的物质,应是一个活的思想。而这个活的思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从事工作多年以后,陈教授的学生还常常引用他的这些话。所以好的教育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此外,陈教授还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各因其才”的:“每个人是不同的,你不能光是讲课,让大家只吃大锅饭。要针对每一个人的特点去培养,不是灌输给他,是要启发他,发挥他自己的能力,发挥他自己学知识的能力。”在访谈中,陈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他带过的两位博士生的故事。一位学生的专业基础特别好、实践创新能力特别强。对于这个学生,陈教授比较放手让他自己去创造,尊重他个人的意愿,让他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也鼓励这名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实习兼职。另一位学生的情况有些相反,他多年担任一般电工,电视大学毕业,专业基础比起第一位学生而言相对差一些,但在进一步了解后,陈教授细心地发现这位学生思维很清晰,对这门学科的热情也很高,陈教授便推荐他去做异步电机的非线性理论研究。这两位学生后来都在自己偏重的领域上有所作为,按照陈教授自己的话讲,“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要发掘他的长处,尽量躲开他的短处,这就叫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科研永无止境

 

交谈中,陈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不断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每天都要学新的东西。我现在91岁了,还在学呢!”陈教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我们前往陈教授家中进行访谈之前,他还在看一位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最近出版的新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已经成了陈教授的一种习惯,没有办法停止。

在他看来,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去更新自己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用的、符合实际发展的,才能带领学生做好学术工作。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这门学科也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成为电力传动的主要发展方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改革时,要求把学科总数基本减少一半。陈教授建议将电工学科的“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合并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被学位委员会接受。从此这个新建的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为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走出一条新路,非常适合国家需要。21世纪以来,可再生能源需要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转换成电能、电力系统运行也需要电力电子的参与,未来还会有更多领域需要应用这门技术。陈教授认为,电力电子的核心就是用弱电控制强电,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在应用过程中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相信在陈教授这一辈老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青年教师群体将带领着新一代学术新星一同攻坚克难,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在上海大学,像陈伯时教授一样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老师还有很多。5月27日,新上海大学将迎来25周年生日。

值此盛典,陈伯时教授献上深情寄语:恭祝我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蓬勃而扎实地发展,不断提高,建成一流大学。

25年,我们携手相伴,风雨共济!

 

记者 姚嘉艺

 



上一条:邓伟志:我轻如鸿毛


下一条:张统一:在改革的新时代号角中弘扬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