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谋成:学为人师 情洒边疆

创建时间:  2019-05-10  刘文婷    浏览次数:


 

undefined

古语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关系”。高校教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导师与学生间又该如何相处?在科研教学岗位上耕耘近二十年的李谋成教授为我们带来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悟。

 

学为人师 教学相长

教育是一项教学相长的双向活动。教师本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被不断巩固和传播。自2002年进入上海大学担任教师,李谋成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进阶。三年到副高,又三年到正高,再六年到三级教授,并成为我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他喜欢出现在实验室。比起完成一个目标,他更在意一种始终努力向上的状态。这种努力不是与昨日的自己较劲,而是与时代同行。他秉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他常常自比是林中的笨鸟,所以要先飞,要更努力地飞。

这种努力的状态、向上的精神也默默地影响着他的学生。现在的他常常7点左右出现在办公室,而他的学生会在一个个深夜坚守实验室。他实验室中的同学这样说道:“李老师每天早上比我们都要早到办公室,时常凌晨还在工作,还在回复我们的邮件,真的让我们很感动。”

当谈及如何做好一名高校教师时,李谋成提到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传授给学生契合时代发展的知识。身为导师要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要能起带头表率作用。他认为这就是一个自我约束,激励自己上进的过程。一直以来,李谋成始终坚守奋斗初心,鼓励学生“保持努力,比昨天进步一点”,并以身作则地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从教十余年,他从未在课堂上点过名,但会让学生自己签到。他认为自主签到不仅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还可强化学生的“诚信”观念。李谋成的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班上的学生从未有过无故缺课的现象。“诚实守信”的观念就这样被贯彻到学生中去,也将被学生运用到科研实验中。这既是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宝贵品格,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成长。

 

 

平等交流 因材施教

国内外的学习科研经历使李谋成树立了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理解学生需求的理念。在十余年的导师生涯中,他不曾与一位学生红过脸。李谋成指导过4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学生遭遇家庭变故或经济困难,他为他们寻求帮助;有的学生想换方向、想深造、想出国,他为他们搭桥铺路;也有的学生试图篡改数据、蒙混过关,他不急不恼地私下点出;还有的学生公开抗议他的严谨做法,他耐心解释“要如何尊重实验结果”,并在多次实验后获得了正确数据……他提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同的,他尊重每位学生的想法,并理解每位学生的需求,而他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对于偶有发生的研究生自杀新闻,李谋成老师说到:“学生初进课题组,我就会强调‘安全’两字。这不仅是实验室安全,还有心理和人身安全。你可以不念书但绝不能自杀。试想你能考上上海大学,就证明你在近14亿中国人中是很优秀的了,起码学历上已经胜过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了。”这样宽容、平和的心态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他要求学生不负青春、勤奋学习,苦练真本领,但他不会给学生统一划线,更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将论文写到多高的水平。诚如他所言,学生们有不同的天赋或起点,希望看到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良好的学术品格,并且保持努力进步的劲头。“努力是最重要的!当然我理解学生,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希望他们能做出点成绩来。”

跟随李老师学习的陈以生说:“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李老师总是会给我们打气,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们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战胜困难,帮助我们克服依赖性,使我们养成了很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生活中,李老师平易近人,经常和我们谈心,鼓励我们努力奋斗。作为毕业生的我,回忆起与李老师相处近三年的时光,真的非常不舍。”

 

善假外物 师道传承

李谋成所秉持的“师德师道”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导师或同行师友的影响。1996年,李谋成从四川轻化工学院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林海潮教授。提及往事,李谋成动容地讲到因为当时是定向硕士,毕业后得马上回原单位工作,但自己又想继续学习。是林老师主动拿钱帮他解除了原有工作关系,并告诉他“要让我看到你值得我这样做。”之后几年时间里,李谋成全身心扑到学习科研中,泡在实验室里,有时连大年三十也不回家。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甚至当时他的女儿出生后也是林老师的爱人从医院抱回家来的。

李谋成回忆道:“在跟随几位导师学习的六年时间里,只在刚入学的时候被导师批评过……那件事一直影响我到现在。”当时,李谋成在挖取和搬运实验所需的土壤时找同学帮助完成。导师知道后斥责他如果这点事都不能自己做,还能做什么事?李谋成起初不能理解,但后来在科研中终于明白,导师这是在寻常小事中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这么多年下来,李谋成将导师对自己的教诲用于教导自己的学生:“这些年我也这么要求课题团队。学术上该讨论时讨论,但不能产生依靠心理,必须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会鼓励学生使劲去成长。”我们口中的“师德师道”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小事如种子般埋入一代代年轻学者的心田,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并将这种子继续播撒、传承。

当谈及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时,李谋成格外认真地说:“我个人一点小小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国家的需要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国家科研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和学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在每届学生的课堂上都会花几分钟去要求大家一定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国家有限的资源不能去培养一个没有初心、方向混乱的人!作为一名工科学者,他坦言自己一开始也没有这种思政工作意识,这都得益于一位浙大教授的正面影响。当然,李谋成在指导学生时也会让学生去思考和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一些负面的事情,而不是让学生完全身处于象牙塔和社会真空中。他告诉学生无论如何都要始终站在“正”的一面,积极吸收一切“正”能量,不负此生、砥砺前行。

 

奉献援疆 爱国为本

 

正是这种对党、对国、对民的热爱促成了李谋成去年一整年的新疆之行。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李谋成作为中央组织部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深入我国新疆地区,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助理一职。在那里,李谋成主动到南疆一师四团12连的维吾尔族亲戚家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到南疆兵团94家企业开展工业招商引资企业注册及投资摸底调研,核查到位资金,总结企业投资问题;到北疆兵团32家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查,发现并落实整改电力、煤矿、化工、纺织、棉花加工、建材等行业的110条隐患;梳理承接自治区授予的42项工业行业监管行政职能和执法权;策划建立了“兵团工信系统博士服务站”及其网络平台,以“互联网+智力”方式长期公益地服务于兵团工业;组织推进兵团向南发展政策的合作调研、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政策、兵地融合发展……因为其突出的工作表现,李谋成被评为“来兵团服务锻炼优秀博士”。

成绩的背后往往有着无数的艰辛汗水。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岗位是什么让李谋成决定奔赴祖国边疆并坚持下来?李谋成来自四川贫苦农村家庭,一直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疆时,他总是微笑着迎接方方面面的挑战,更可贵的还有那份为国家建设贡献绵薄之力的初心。李谋成说道:“我1995年就入党了,一路到现在始终重视党性修养。我们应该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做点奉献、去做点实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影响学生?‘身正为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啊。”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封寒冰

 



上一条:顾爱军:脚踏实地 管理育人


下一条:焦正:致力人才培养 勇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