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璐: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创建时间:  2018-12-21  刘文婷    浏览次数:


“我属于貌似温和,实际严格的类型”,镇璐老师仔细斟酌了一会儿,给出了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评价。就在记者到访前,他刚送走一位前来交流的博士生。他走路风风火火,说话时语速很快,但逻辑清晰、完整,每个问题都习惯使用“第一”、“第二”这样的关联词来回答。

   “对我们研究者来说,时间非常宝贵。”

    在上过《管理的艺术与科学》这门新生研讨课的同学眼中,镇老师是一个随时随刻都在看文献的学者。他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放满了最新的研究论文成果,去哪儿都习惯带着,这是他研究生时便养成的习惯。“大部分研究者都这样,”他笑了笑,语气里透着自信和笃定,“你去看,我学生的书包里也多半放着论文。”

这位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的年轻博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四项国家级课题及十余项省部级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曾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从2011年来到上大,仅一年半的时间,他就凭出色的科研成绩破格晋升为教授。

    “上大为年轻老师提供的成长环境很好,这‘好’并非指待遇优厚或是平台名声,而是指为年轻教师提供的多样的成长机会。”镇老师说,如果将上大比喻为一片新生的树林,那么有识的青年教师就是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成长空间,能够自由、酣畅地吸收知识,不会有太多限制。目前,上大管理学院包括他在内有三位80后老师,都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就成为了正教授。这与老师拔尖的学术水平分不开,也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

“任何成功都来源于点滴的积累,而非偶然”

    任何成功都来源于点滴的积累,而非偶然,幸运或有加持,而扎实的基础才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十年前镇老师还刚刚成为博士后,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港口与航运管理优化方面的研究。十年期间,他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项目及奖项,以此为基础,在今年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也是上海大学在“商科”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商科是上海大学六大一流学科之一,上海教委在考核时会将团队成员是否担任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会士作为重要指标。从高水平大学“一流商科”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再到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团队负责人,镇老师一直走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前沿。近期,他被增选为英国运筹学会会士(ORS Fellow),一则是上大“一流商科”战略创新团队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体现,二则有助于提升团队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学生的成功,才能印证老师的成功”

除却一名学术研究者的身份,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教师。镇老师始终坚持将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学生的成功,才能印证老师的成功”。目前,镇老师已指导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欣赏上大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术研究态度,并坚持对学生“因材施教”,给本科生上课时,他会用“几个外卖小哥一起送餐,怎么走路线最短”这样的生活事例进行讲解,对管理学中“优化”的概念进行丰富呈现;而在指导硕博研究生时他更强调专业性,着重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常常会列一些最新的论文成果作为学习资料。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去,多参加对外交流的学术会议和活动,勇敢面对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优秀的人群,了解自身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在研究中,他不会给学生太多显性的要求和约束,而是会通过团队里无形的竞争压力来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觉钻研的意识和能力。“我充分相信我的学生,我不需要定期查看他们的研究进展,因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都非常高。”除此外,镇老师尤为重视学术的根本,“从事学术研究,基础就是严谨、绝对不能因为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每一次研究,他都会仔仔细细尽全力检查各项数据,以保证科研的严谨性。在一次次对学生的指导实践里,镇老师也将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根植到他们心中。

曾有一名大二学生主动找到镇老师,询问是否有本科生可以参与的科研项目,镇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有”,并鼓励学生去先学习建模和编程。在这名同学自身的努力和镇老师的指导下,大四毕业的他已在管理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录用五篇论文,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作为学者或是教师,镇老师一直都这样提醒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学习无止境,努力终有得,奋斗不懈方可居于上游。身为一名青年教师,镇老师始终心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宗旨,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以开放的姿态去拥抱学术给予社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有怀之士应当如是。

 

记者 李冰清

 

 

 



上一条:施利毅:科技势能助推产业化 上大智慧赋能长三角


下一条:李建中:真诚“建筑”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