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高山流水,大学何处不知音?

创建时间:  2021-01-07  刘文婷    浏览次数:


他是影响中国会展十大理论人物之一。他是世博会咨询专家、进博会特聘专家、服贸会展望专家、广交会咨询专家。他主持过多项国家和上海的重大会展项目,发表论文150 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他是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会展协会副会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服贸专委会副主任。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师。他就是陪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会展专业长大的张敏教授。


4D93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为本科生上课、指导研究生科研、出差开会,撰写著作……张敏教授如今虽已满头白发,却还在超期服役、终日忙碌。在他和他的同伴、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大学会展专业从2003年开始筹备,200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2005年开始本科招生,2007年开始硕士招生,2010年开始博士招生,2019年底获教育部认定为特设交叉会展专业(99J001T),要求先行先试、建设特设交叉本科专业试验田。


243D5


会展专业自16年以来办学效益显著,其主要标志便是“九个一”:策划论证全球最大会展中心,牵头首个部市共建国家会展研究基地,研发首届进博会组织实施方案和相关调研,主编首部会展蓝皮书,参与首部省域会展业规划、首部省级会展业立法,实现首批会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招生,建成首家本科交叉会展专业,集结起一支最具特色的会展师资队伍。


回顾往事,张敏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自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由此开始全面接轨并融入世界。这件事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而且在于它对每一个人都产生了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张敏此前从未想过,这件事竟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他的事业和生活,成为他此后人生的一大转折。


契机出现在2002年12月3日。那天,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实践证明,正是中国加入WTO、上海筹办世博会,成为会展业在中国繁荣发展的新开端。于是,2003年上海做了三件事,一是成立世博局,二是集结会展业,三是组建会展专业。从那时开始,推动会展业发展、迎接会展业开放,成为上海和许多城市重中之重、迫在眉睫的事情。


张敏是77级大学生,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专攻西方美学史。在中外思想史背景下,他长期浸淫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克罗齐研究。2000年,张敏被评为教授。此时的他,在专业圈子里已颇有建树,小有名气。“2003年,我来到了上海大学。此前从来没有想过改换专业这件事。但一入职,刚好遇到学校筹建会展专业。领导找我谈话,要我加入。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钱伟长老校长说‘我们这一代,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专业。现在轮到你们了,难道就不行了?’这话分量很重,像锤子一样砸在我的心上。顾不得瞻前顾后、想那么多利害得失了。老校长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就这样,我下决心转行,从传统学科、基础学科,转到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从确定性可期待的研究领域,转向了不可测不确定的新学科探索。”


任何一个新行业、新专业的萌芽和发展,都需要一大批人才的参与和推动。张敏说,那段时间,上海乃至全国,许多大学数以千计的老师们服从国家需要,不计得失,热情投身会展专业。时至今日,他们中不少人已双鬓斑白,有的甚至退休辞世。他们用心血换来的是中国高校会展专业走向壮大和成熟。一个新专业的建设和成长,远不只是一个学校、一代人的事情。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离不开诸多“拓荒者”献身。“转专业过来,才深切体会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什么意思。感觉一切都很难,几乎什么都需要从头学起、重新做起。因为会展现象涉及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所以会展学草创期,尤其是重大会展活动,需要沟通传播、经济贸易、国际关系、经营管理、社会民俗、艺术设计、展示技术等各方面人才加入。但是,既然决定转专业,转过来之后就要坚定专业思想,全身心投入,矢志不移。以前学科的会议,我就不去参加了,文章也不写了,甚至辞去了已连续担任两届的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委员的职务,心无旁骛专注于会展专业。好在我的积累比较厚实,包括以前事业和生活的经验、学识,这些都在建设会展专业的过程中派上了用场。我们赶上了事业发展的好年代,借助上海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机会,依靠上海大学对专业创新、交叉学科建设的关心、呵护、理解和支持,会展专业才有条件快速发展,新专业新学科才有可能做事情、做贡献。


3B4BC

和西安交大冯宗宪教授、顾元吉博后合影


上海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双重责任。除了为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张敏还主动参与了上海和国家的重要会展活动,比如为上海世博会做贡献。2004年下半年,张敏参加教育部项目,赴日本电通学习研修。他选择的研修方向是爱知世博会策划,他的指导老师是日本电通大项目部长渡边先生。电通是日本世博会、奥运会和世界杯的策划者,当时正在紧锣密鼓策划爱知世博会。为期三个多月的研修过程,他跟随渡边先生和爱知世博策划组学习,研读考察东京奥运会、横滨港未来、六本木公关等大型活动,聆听参与过筹备大阪世博会、东京奥运会的专家的经验报告。2005年3月1日,爱知世博会开幕。他和其他研修老师一道,在电通专家的安排下,到爱知世博会现场进行了为期3天的深入考察,再从东京回国。之后,在上海大学校领导的带动下,他便积极投身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包括参与世博园总体规划和主题论坛策划实施,为世博会成功举办做出了自己的一分贡献。


2C978

参加世博会主题论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11年,张敏和交大、华师大、工技大、上海社科院、上海图书馆等一众老师同学,主持了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这是当时世界第二、目前全球最大的会展场馆。室内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占地1600亩,相当于新校区的面积。课题研究的焦点是国展中心建设的经济社会得失和产业发展贡献。四个多月时间,50万字的研究报告,结合全球会展场馆实力调查和中国对外贸易从加工贸易走向一般贸易的发展趋势,从多方面论证探讨了场馆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科学合理性,对会展业在我国的前景和作用,对国家会展中心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对手和工作重点、未来规划,都进行了详尽深入的研究。这个项目做好以后,当时的商务部和上海市领导都很满意。研究报告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得以顺利批准了该项目的立项建设。当年上海有两大项目,一个是迪斯尼,另一个就是国展中心。


面对这一重大战役胜利,部、市领导对张敏的团队提出了要求:“队伍不要散,研究不要断,建个研究院。” 随后,具体委托上海市商务委与上海大学、上海会展协会签约共建,并于2011年底正式成立了上海会展研究院。2012年春,上海大学校领导率研究院团队,出席了国家会展中心奠基开工仪式。研究院的建成,对上海大学会展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了上海大学和政府、协会与会展企业的沟通互动。


上海会展研究院(SMI)是部市合作框架下,上海大学最早建设的一个会展研究专门机构,其宗旨是服务会展业发展,促进新学科成长,建设国家会展研究基地。研究院自组建以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会展协会与会展企业的理解支持下,多年来形成了基于交往沟通的会展理论,自主研发出会展业生产力三要素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了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数据库,提出了上海指数,用于评估城市与国家会展业发展的实力与水平,开辟了与国内外业界学界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局面,成长为上海品牌和上海大学的骄傲。


2CB42


张敏带领会展研究院实质性参与了上海和国家的许多会展业重大事件,从场馆论证、企业发展,到产业规划、法规确立各方面,为上海会展业繁荣做贡献。比如,策划论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织实施方案和相关问题调研,主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三年提升行动系列调研评估,主持国家会展中心十三五规划研究,开展上海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研究、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研究、上海市会展业十四五规划研究,乃至深度参与上海市人大立法委全国首部会展业立法研究。此外,为了助力内陆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落实实施,履行国家会展研究基地的职责,张敏还积极参与或主持了浦东、珠海、天津、西安、无锡、宁夏、安庆、义乌等地的会展业相关研究,主编《会展蓝皮书》、《会展人丛书》、《中国会展研究30年论文选》等,获评影响中国会展十大理论人物、改革开放四十年40位会展人物等荣誉称号。或许可以这样说,张敏带领着上海大学会展专业和上海会展研究院,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参与并融入了上海乃至全国的会展业发展,形成了产学研融合的大好局面。


57695

国际会展贵阳论坛主题报告

55CE5

出席第五届中山大学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

4908A

厦门国际会展周主持教育年会


时至今日,上海大学已基本建成上海市会展业人才基地、国家会展研究基地和会展业发展咨询中心,初步实现了会展专业和会展研究院的发展目标,即为中国会展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世界奇迹添砖加瓦、略尽绵薄。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提及张敏教授,同学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张老师人特别好!”“张老师和蔼可亲,每次和我们说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满面笑容。我特别喜欢张老师!”


32B50


在张敏眼中,上课教书是他的第一优先,渗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平时的工作有多忙,走得有多远,他都一定会赶回来,准时给学生们上课,确保课堂效果、课外作业和课程论文的质量和成效。他笑着说,同学们或许不知道,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几遍。课上要做到滔滔不绝,课下要几倍地下功夫。即使是科研,也成了他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他所主持的所有项目,无论调研、论证、策划和实地操作,都有他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身影。服务于人才培养,为会展业招才、培才、举才、荐才,已经成了贯串他教学科研的一条红线。


50481


谈及会展专业的学习,张敏说:“大学办久了,我们现在有不少学校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人认为‘大学不是给学者办的。不要建象牙塔,人人钻进塔里做学问。大学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要培养合格公民、培养专业人才,引领国家建设、引领产业发展。不能为学问做学问,只会做对学者有用的学问。学问不能脱离实际,应该用来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我是比较认同这一说法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将来参加工作,作为会展业中高端后备人才,要准备参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上海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有眼界有水平,这才能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才能使他们手上的项目,做成全上海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会展活动。当然,最重要的,或许是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关注社会现实,能够为国计民生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至于这个东西算不算学问,倒真的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寻找意义、价值和规律。我们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希望我们的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人民的事业中。这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的根本要求。我相信,好的现实研究一定能转化为学术研究。一流的中国研究一定能转化为一流的世界学术。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转变为政策、方案和会展活动的现实,这才是我们最感欣慰的事情。到了我这个年纪,其实虚名浮利,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2DD76

出席澳门会展协会人才论坛

3DE35

宁夏调研


自2005年正式招生以来,上海大学会展专业的本硕博学生中,有很多在学期间,已经投入了祖国的建设。“在同学们读书的过程中,眼界开拓和能力培养,始终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一方面,我们的所有项目都有学生参与其中,经受锻炼。比如2017年的进博会项目,就有六个本科生、十几个硕士博士生,参与组织实施方案的论证和相关调研;上海艺术节三年提升行动系列调研,每年都有六十多个老师和同学参与,连续工作一个月。通过项目实践,给同学们压担子、受磨炼,对学生成长大有好处。另一方面,实践中才能实现知识创新。会展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中包涵了大量我们在实践中的发现、体验和经验升华。知识创新及其过程,不但增加了知识积累,而且提升了学生们的水平、提高了他们的眼界、扩大了他们的胸怀。”


3F329


上海大学会展专业设在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定位于中高端后备人才培养,至今已培养会展专业博士生14人,其中8人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硕士生52人,其中37人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学士600人,其中500多人已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上海大学的校友中,走进社会后有不少已经担任了会展企业的老总、副总、部门主管,或者在高校当了教授、副教授或骨干老师。在张敏看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或许这才是大学老师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49A8B


记者手记

非常荣幸这次能够采访到张敏教授。张老师是我入学以来非常喜欢和尊敬的一位老师,无论是课堂上的讲授还是课下的探讨,都能够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张老师也是我在会展学上的“启明星”和“引路人”,在此之前虽然从未接触过这个领域,但是在听了老师的课程之后,已经逐渐了解并且爱上了这个专业。

通过此次采访,我对于老一辈人投身于国家需要,建设新学科,培养人才的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为之感动。国家今后发展的“接力棒”由老师们交到了我们的手中,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我们也应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实践,做一些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意义的事情。


3B17D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田逸凡



上一条:王少飞:立德树人 笃行致远


下一条:郑国莘:传道授业语未休,矢志不渝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