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拂飞:不忘初心 踏实做事

创建时间:  2020-05-18  刘文婷    浏览次数:


 

为人师:初心简单 行路不易

 

庞拂飞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拿到博士学位后,就直接来到上海大学任教。自从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他已经培养了21位毕业研究生,其中两位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论文奖。在问及他为什么会选择当一名高校老师的时候,庞拂飞只是简单地回答了一句:“因为当高校老师可以和年轻人在一起,这样也会显得自己年轻。” 为了保持年轻的心态而选择当一名高校老师,这个出发点简单,可是在这条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正式站上讲台之前,庞拂飞经常去听老教师和其他老师的课程,每次听完后都会认真总结所学所感,然后自己模拟练习。

庞拂飞说:“要真正上好一门课是一种适应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即使向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实战和理论毕竟也是有差异的。在真正讲课的时候,一开始是很难把控节奏的。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庞拂飞从自身找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他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课堂,他在每轮课程结束之后都会进行总结。

对待学生,庞拂飞相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出生于1978年的庞拂飞,在2006年招了一个只比他小一岁的硕士研究生,这也是他第一次做导师。该名学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第一次学习汇报中由于紧张就直接冲出了会议室。为了帮助学生勇敢展示自己,他经常陪着学生做实验。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虽然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但这个学生也渐渐树立了自信,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变得勇于表达。

庞拂飞“陪伴学生做实验”从来都不是”替代学生做实验”。即使在项目进度的压力面前,他也总是耐心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说:“学生走适当的‘弯路’未必是件坏事。”他也坚信这种教会学生拒绝“拿来主义”的做法才是提高进度、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的长久之计。

 

1E430

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工作

 

作为上大的老师,庞拂飞不仅为学校、社会输送人才,还善于为学校留住人才。在他的指导下,有两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论文。其中一名优秀学生去新加坡读完博士以后,又将他引回上大。庞拂飞还善于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例如教学生在采购的时候砍价,为同学们的学习增添生活气息。

作为一名工科的高校老师,寒暑假也是奢侈的。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他基本上都是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忙科研。对于这种工作节奏,庞拂飞也只是谦虚地说道:“这是我们工科老师的常态,我的同事们都是这样。”

 

做科研:走出封闭 回馈社会

 

在科研的道路上,庞拂飞也从来不空谈情怀。钱伟长老校长那句“我没有专业,祖国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觉得实验室里的成果最终都应该要落实到应用上,科研的最终落脚点是实践应用,自己的实验成果能够投入使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为了提高实验成果的使用率,他也和一些企业合作,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大企业,比如把团队研制的光传感器注入传统的电力企业和航空航天企业,从而使这些企业对自己使用的传统电传感器实现更新换代,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作为学者,庞拂飞也不只是为了实现与企业的合作为出发点去做实验,大部分的项目也是纵向性质的。比如说科委的项目就是偏产学研结合的,比较偏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庞拂飞之所以能够把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成熟地运用在实践中,是因为他在求学之路上全面的理论基础学习和大量实验的铺垫。在研究生阶段,庞拂飞从电进入了光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那个时候的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大量的基础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读博期间,除去暑期高温的一周假期,庞拂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实验,他笑称正是这段时间给他带来了实践底蕴。

在实验室里,庞拂飞“硬”学的基本功已经游刃有余了。但是要把实验室的成果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就没有那么容易实现了。除了产品要和自然环境做斗争,人也免不了要经受一番考验。在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两个纵向项目都面临着结题的时间节点,那几个月不仅仅要承担心理压力还要考验体力。第一个是世博隧道电缆监控项目,世博隧道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隧道,仅通过竖井进入隧道就要花费不小的体力。有的时候动辄一个下午要“暴走”八公里。

 

ED1E

上海市电力公司电缆局放光纤监测系统

 

第二个项目是在甘肃的张掖。张掖靠近祁连山,紫外线格外强烈。而且4、5月份的张掖天气也并不友好。在安装完传感器的第三天就有沙尘暴来袭。这时候刚刚安装的光纤还断了一根。为了修复光纤,带过去的器材也进了很多细沙,清洁费用也花了不少。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这种费神费力的项目也绝不是个例。

 

1E7E9

甘肃张掖光伏电站光纤监测系统

 

科研路上风雨兼程,实验室里与学生为伴,实验室外也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这些互相陪伴的岁月也各自成就。学生们也常常套用一句话来评价庞拂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庞老师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寄青年:找准定位 戒骄戒躁

 

庞拂飞说:“我们通信学院这么多方向,有人做软件,有人做硬件,有人做光纤,有人做材料,有人做工艺,其实我觉得只要你能做到一定的程度,做什么都可以。青年人不要因为感觉什么高级就一拥而上,也不要因为是主流就跟风。”他也经常和学院引进的年轻老师说:“要延续自己的优势”。庞拂飞鼓励青年学者和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旦找准就不要轻易放弃。人生也和做实验一样,可以换不同的实验方案,但是要有一个总的目标和方向。

 

 

在谈及年轻人是应该多投入做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这一矛盾,庞拂飞也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个人而言,这个选择不存在“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之争,只要是自己兴趣所在都是可以坚持的。但是对于整个学校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显示度就应该同时兼顾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学校应该支持一些理论研究者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研究。擅长永远是最好的引路人,每个人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阵地精心钻研,也终究会有所获、有所得。

 

寄语青年:

认清自己,找准定位,踏实做事。

 

记者手记:

在采访庞拂飞老师以前,我曾设想他应该是一位严肃的、不苟言笑的工科博士。当见到他本人的时候就发现他比照片上更加亲切,也显得更加年轻。庞老师在采访中一直都说自己是一个比较不会表达的人,但是每每问到关于他专业领域的问题时,他都回答得那么眉飞色舞。从他的言辞里皆可透露出自己对光纤领域的热爱。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庞老师在研究生期间才真正接触自己现在研究的领域。在这个蜕变的过程里他付出了很多艰辛。但是在谈及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阻碍的时候,大多数的回答都显得“云淡风轻”。他说遇到任何困难,都应该是解决问题,困难肯定会有的。

从庞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但是同时也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无论在哪个领域进行研究,只要努力,最终都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栏目策划: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记者:罗春萍 张维龙 季如意

选送: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



上一条:张祖健:心之归处是“教” “学”


下一条:徐韬:不忘初心十五载,助力中法交流与合作